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传承徐州琴书的责任与担当

更新时间:2017-06-18 文章作者:李 婕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徐州琴书”是徐州地方曲艺,徐州人对其情有独钟。她源于明代小曲,历史悠久,旧称“丝弦”、“唱扬琴的”等,有单人档、双人档、三人档及多人联唱,自打、自弹、自拉、自唱,主要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手板”。它是以徐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1957年9月在徐州专区与徐州市联合举行的曲艺会演中,定名为徐州琴书。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徐州琴书可以说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徐州地区的主要曲种,还是江苏省的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亦是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在全国曲艺园地中,在民众心间,都有一定的位置。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既具有南方曲艺的优美、秀丽,又具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音乐伴奏有独特风格,书(曲)目繁多,演唱语言是徐州的方言土语,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文学和口头文学的结晶。徐州琴书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通过历代艺人们的演唱锤炼,和众多文人的参与支持,创作和改编了大批书(曲)目和唱段,以生活、伦理、社会公德、惩恶扬善为见长,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寄托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简便,能紧跟时代步伐,不受演出场地和观众层次的限制,看似简单却有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内涵丰富,功力深厚,凝结了诸多的艺术元素,蕴涵着无限的文化信息,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徐州琴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曾几度辉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各种原因限制和影响,徐州琴书和人民群众直接见面的机会减少,老艺人不能演、中年艺人改行、年轻人少学等原因造成演员队伍减少、人才流失、后继乏人,对于这一古老的曲艺艺术品种,保护迫在眉睫。


    我是2002年徐州文化艺术学校琴书专业的学生,自我接触徐州琴书那一刻起,我就被她那曲调委婉的旋律,朗朗上口的韵白,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和若进若出的表演风格所打动。她该说就说,该唱就唱,可长可短,可大可小,长书可说上月余百场之多,小篇3-5分钟也可演绎得有头有尾,有声有色,悲伤处让你潸然落泪,喜乐时让开怀捧腹,记得我爷爷跟我说过:(徐州)琴书咱徐州人最喜欢,往年每到逢集逢会、农闲时节,总能听到琴书,什么《杨家将》啊,《水浒传》还有许多抗日战争的长篇故事,听了这场想着下场,说书人把扣留在那儿,第二天你不来就不行,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书听了。是的,如今长篇书场没有了,短篇也接近枯竭,徐州琴书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发展前景确实令人担忧。


    可喜的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徐州琴书这一独具徐州特色,深受徐州人民欢迎和喜爱的曲艺曲种高度重视,使我们这些从事这个艺术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看到了一丝前途和希望。2007年,徐州琴书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徐州琴书《一个女人三个娘》、《山里娃》、《虞姬赋》等篇目不断在国家和省级以上曲艺汇演中摘金夺银,“徐州琴书”还多次走进央视《曲苑杂坛》栏目,为全国的电视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徐州琴书为徐州文化争得了荣誉,我们从事这个专业的老师和同事们都为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努力,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多次表扬我们,我们能在传统文化如此低谷、收入如此低廉的情形之下坚守岗位,立足本职,锲而不舍,确实难能可贵,党和政府、上级领导已经觉察和体会到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为政府争了光,政府一定也会为我们着想,有为才有位,这一点我们坚信不疑,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固定书场“曲艺茶座”,每天坚持边练功边演出,成为徐州云龙湖文化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环境好了,条件有了,就看我们的了,我们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做一个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多多恢复传统曲目,多多创作反映时代新思想、新理念、新变化的新作品,用徐州琴书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加上我们的激情和热情,做好党的喉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法制的宣传和应用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这才是我们新一代徐州琴书继承人真正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