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王昌银、高伟:琴书鸳鸯档

更新时间:2016-04-06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王昌银,男,艺名王四,号为“一边扫”,著名徐州琴书演唱家。1962124日出生于新沂市合沟镇后朱村。初中文化。从小喜爱琴书,初中毕业后,拜睢宁琴书艺人魏哲京为师。精通二胡、坠子等乐器。唱腔纯正,悦耳耐听,拖腔送韵,节拍技巧等都掌握得十分准确、到位。

高伟,女,著名徐州琴书演唱家。1966年正月19出生于新沂市合沟镇后朱村。初中文化,仪态俊美而端庄,表情丰富而感人。她入戏快,演唱技巧娴熟,拖腔送韵,节拍技巧,手眼身法步等都能恰到好处。其家庭为梨园世家,几代人唱戏。父亲高久停,泗州戏的创始人,著名演唱家,曾任安徽省蚌埠剧团团长。

王昌银 高伟.jpg

王昌银、高伟夫妇在表演琴书

19848月,高伟与王昌银结婚后,组成琴书鸳鸯档。同年她和丈夫一起到徐州曲艺团跟孙成才、朱邦霞等老师学习深造徐州琴书,次年12月份,结业考试唱《猪八戒拱地》,全团考试第一名。

1986年邳县成立谣剧剧团,他们加入该剧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参加了邳县各地的演出。该剧团解散后,夫妻就在苏鲁豫皖四省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演唱,有时单位开展活动被单位请去演唱。二十多年来,他们演唱数千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近十年来,夫妻俩演唱的十几部大版书,大都被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制作成磁带、光盘,在全国各地发行销售。像《陈三两爬堂》、《张廷秀私访》、《洪武剑侠图》、《刘统勋斩子》、《龙虎姻缘》、《孟丽君》、《罗相豹征西》等。

 

王昌银:从小喜欢听书、唱书

我从小喜欢听书,尤其是琴书。1977年,我在本村上小学五年级时,听魏哲京老师的《陈三两爬堂》听迷了,就想接着听。一天,我又逃课跑到合沟街听琴书,我听了一场又一场,直听到夕阳追山,场罢人散才回家。第二天,到学校老师问我,“昨天在哪儿的?怎么又旷课?”我就支支吾吾地说:“在街上听书了……”这把老师气得咬牙切齿,拧我的耳朵。然后厉声喝道:“滚,滚,你就听书去吧,别来上课!……”过了一会儿又叹息地说:“今后,你就指它吃饭吧!”我的父母亲知道了,开始还管教,曾经打过,后来,看我屡教不改,就无奈地说“随他去吧!”……

上初中时,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我都要到合沟街听琴书,听完了,回家就唱。1980年初中毕业,第二年的一天,我在白马河河堤上玩,学唱《王天宝下苏州》的段子,正好魏哲京老师路过。他听我唱,就停了下来,然后跟我说:“我看你很欢琴书,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点点头。他又问:“想拜师学习吗?”我说:“想。”他又和我聊了一会有关琴书的话题,就走了。

过了十来天,本村的村民孙百义表叔就来我家,说:“魏哲京老师很想收你为徒,你是否愿意?”我听了非常高兴,父母亲也都同意。接着,我们就举行了拜师仪式。

师傅到哪唱,我就跟着到哪听,到哪学。两年多,我学了一些戏,就想自己试试唱场子了,师傅也给我机会。这样,我就进了这个行当。后来和高伟结婚,组成了鸳鸯档唱扬琴戏,果真“就指它吃饭”了。

 

我们主要唱大版书

19848月,我和高伟结婚,婚后,共同学习唱小场子戏。这是学唱书的基础。后来我们主要唱大版书。一部书,能唱十天半月,听书人听了一场,还想听下场,唱不完,听不够,让人回味无穷。

近十多年,我们主要做节目,搞录音、录像。到目前,十几部大版书,大都被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制成了磁带、光盘,在全国各地发行销售。像《陈三两爬堂》、《张廷秀私访》、《刘统勋斩子》、《龙虎姻缘》、《孟丽君》等等。这些书,大家都喜欢听。我想简单介绍几部。

《龙虎姻缘》:主要讲大清嘉庆年间,官小姐玉娇龙与江湖大侠罗小虎相爱,父亲将其女另许他人,罗小虎怒砸花轿,娇龙洞房逃婚,与罗半夜夫妻,店房换子玉娇龙踏雪寻子,玉娇龙之子韩铁房出世,三打祁连山,劈山救母,三对三角红罗,一幕幕热闹曲折故事。这部书能唱三十多场。

《张廷秀私访》:这部书主要讲,明朝嘉靖年间,苏州知府王宪嫌贫爱富,宠信赵昂之话,陷害张家。张廷秀进京赶考得中状元,进城私访,大街认母,花园夫妻相见,访清内幕,登坐察院,怒铡赵昂,全家团聚。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杨成林三度美女魂》:讲的是,大宋神宗年间,西夏造反,杨怀玉之孙杨成林边疆力战番邦元帅,松林巧救西夏公主,引发山寨访美,单刀赴会,番营遭难,地穴得宝,三救西夏公主等错综复杂的感人故事。

《陈三两爬堂》:故事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才女陈三两不幸身落妓院,受尽折磨,后来卖给七十三岁的老者为妾,她不甘受辱,公堂告状,大人竟是她失散多年的胞弟。姐弟不曾相认,其弟贪赃卖法,三两历尽艰辛几经周折,姐弟终于相认团聚。

《孟丽君》:是讲大元某年间,云南总督之女孟丽君才高貌美,国舅刘奎壁和皇甫少华比箭争亲,国丈刘捷定计火烧小春亭,孟府抢亲,孟丽君女扮男装,进京赶考,位居丞相,与奸贼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少华挂帅,征南得胜还朝,几经周折,夫妻喜结良缘,情节尽在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高伟:出生梨园世家,从小却不爱唱书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几代人唱戏,曾祖父、祖父都唱。我父亲名讳高久停,泗州戏的创始人,著名演唱家,曾任安徽省蚌埠剧团团长。1951年,高久停、李宝琴夫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打干棒》,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后来,因一句无意的话,就被打成右派,接着要求下放回家。

19741023日,父亲因病去世,享年48岁。当时我们都很小,姐姐11岁,我8岁,弟弟才4岁。

父亲走后,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三人,艰难度日。我们就没有谁再想学唱戏。上初中,我在合沟中学上的,当时,我学习非常用功,各科成绩都很好,老师经常鼓励我,说我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但终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我看母亲为了家庭那么操劳,就想给家庭分忧减轻负担,决定不再上学。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队里挣工分,在家里帮母亲做家务,就从来不想学唱书,走唱书吃饭这条路。

1983年,经人介绍与王昌银相识相爱。王昌银从小爱唱戏,那时,他就能唱小场子了。我虽然没学过唱戏,但我有这方面的天赋,接受能力强,一学就会。

第二年,我们结婚。嫁鸡随鸡吧,为了生活,我也学唱书。开始,我跟他学一些小场子书,像《王天宝下苏州》、《白金歌卖丝绒》等,后来,我走访了许多艺人,跟他们学艺,演唱技艺不断地提高。我慢慢地就爱上了唱书。

 

我们能把评书、大鼓唱成琴书

为了唱好琴书,我走访了许多艺人,跟成名的老艺人学艺。如,我跟大鼓名将杨振华学了一些刀马书。像《罗香豹征西》、《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

1997年,经人介绍,我拜了著名的评书演唱家艾夫胜为师,听师傅说评书。我跟他学习了《三侠剑》、《洪武剑侠图》等书。

现在,我们可以自如地将大鼓书或评书用琴书来演唱;我们丢了扬琴能讲评书,还能唱大鼓。唱大鼓的,就几乎没有丢了鼓棒、钢板能唱扬琴的;说评书的,也许没有丢了折扇、醒木就能唱扬琴的。而我们,这些曲艺形式可以自由互换。

 

王昌银:演了几千场,唱遍黄淮区域

八十年代初,我跟师傅唱书,开始在合沟街和周边乡镇,逢哪集,就赶集去哪里唱。到村子唱得也不少,大都是晚上唱。我们到了一个村子,就会遇到好事人、热心人,他们会帮助我们安个场子,招呼许多人来。当时,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特别农闲时节,男女老少,都喜欢听扬琴戏。唱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热心人就到各家各户筹集粮食,一家给一点,家子多,一大口袋粮食就集满了。有时,在一个地方能唱几天,十天半月不给走,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听书人。

我们结婚以后,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家庭买电视的越来越多,到农村唱书,听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我们就进城去演唱。城里听众比农村听众对曲艺的欣赏水平要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进演唱艺术。

我们到过:江苏的徐州各矿区、庆云桥黄河沿,盐城、响水、淮阴、泗阳;安徽的灵璧、亳州、五河、淮南、淮北;山东的临沂、枣庄、莒南、微山各矿区;河南的商丘、开封、新乡等地。我们几乎唱遍了黄淮所有区域,演唱几千场,听众数万人。有的是个人的邀请我们,有的是文化馆、曲艺协会的领导人邀请我们,还有一些剧团邀请我们一同到某地方去演出。我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演出结束,有许多个人或单位送锦旗等留念。

19973月,我们接受了五河县王胜英、陈尚护等人的邀请,在县影剧院演出。演出结束后,送我们写有“艺苑精英”字样的锦旗一面,作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