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山东琴书名家姚忠贤喜收四徒(组图)

更新时间:2016-05-17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昨日,明湖居内喜气洋洋,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先生从艺60周年系列活动在这里举行。在庆典上,姚忠贤时隔八年再度开门纳徒,四名年轻才俊拜在姚忠贤门下,其中包括其首次招收的两名男弟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再添生力军。

CC5FD6E70743DA3252CBDE2EA503A94C.jpg

AE4DBFE93CF62480D4EF2372D92AE857.jpg

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在明湖居举行收徒仪式

  今年76岁的姚忠贤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他师从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是其唯一亲传弟子。“我已经八年没有收徒了,现在岁数大了,很为山东琴书的传承而担忧。”
  目前,姚忠贤的两位徒弟杨珀和罗晓静都为女性,而山东琴书的表演风格要求必须有男性参与,“我现在有两个徒弟,都是女的。别人都说,现在有人学就不错了,但我觉得收徒一定要‘在精不在多’。”在收徒方面,姚忠贤坦言自己的观点一直没变过。这次,他共收了马业垒、陈杨、傅丰仪、杨萌四位年轻人为徒,其中,马业垒、陈杨为男徒弟,这是姚忠贤首次招收男徒。
  谈到这次八年后再次收徒,姚忠贤很欣慰,“有年轻人愿意学琴书,我很高兴。现在男徒弟很难找,条件好的不愿意学,条件差一点的我又不愿意收,所以多年来只有两位女徒。这次招收的四位徒弟,有很好的文化基础,也有不错的琴书功底,更重要的是他们热爱山东琴书艺术,希望他们能接过山东琴书衣钵,在刻苦学习外,还要学习如何做人。”
  在谈到山东琴书的未来时,姚忠贤说,山东琴书培养接班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继承传统是一方面,但改革创新也非常必要”,姚忠贤相信,只要自己把山东琴书“唱美了”,观众就没有理由不喜欢,而他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做。在平时的演出中,《月亮之上》《青藏高原》《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流行歌曲纷纷被姚忠贤改成了山东琴书,每次都会博得满堂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姚忠贤还即兴来了一段《月亮之上》,“流行歌曲观众都熟悉,这样能吸引观众,拉近跟观众的距离。虽然唱的是流行歌,但我的演出还是以‘琴书的味道’为基础的,没有脱离琴书本质。”
  不过,姚忠贤也坦言创作是自己的弱项,所以他也给这次新收的徒弟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将传统和时尚更多地结合起来,延续和提高山东琴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我对山东琴书的未来很有信心。”记者手记 “收徒传艺”带来欣喜“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用这句话来形容不少非遗曲艺项目一点都不过分,收徒传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自身规律,通过艺人的言传身教实现非遗传承发展也是当务之急。
  传承人才匮乏是现在曲艺面临的难题。“文革”前,山东有34个剧种,目前仅存24个,经常演出的只有十余个。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调查显示,现在全省曲艺曲种能坚持正常演出的只剩十余个,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传承队伍后继乏人。这种情况在姚忠贤的话语中能明显感觉出来。
  姚忠贤此次收徒也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从2012年开始,我省开始实施“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工程,建立传承人收徒传艺机制。同时,对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央财政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的传习活动补助,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财政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的传习活动补助。对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我省也启动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结合高校科研力量,运用现代技术对濒危项目及年老传承人进行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正如姚忠贤所说,非遗项目要发展还是要扩大其在民间的影响力,近些年,一系列举措让人看到了这种可喜变化,比如今年在济南举行的文化部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又比如早已名声在外的“齐鲁非遗大讲堂”以及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以曲艺为例,在今年9月举办的“明湖秋韵”山东省精品曲艺邀请展演上,很多孩子几乎每天都来,而且看得很投入,在他们看来,曲艺的吸引力绝不亚于动画片,这都是社会对非遗关注度日益升温的真实写照。
  姚忠贤这次收徒圆了他很久以来的梦想,与之对应的大数据是,如今,山东省内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收徒超过1.2万人,非遗传承“梯队”已初步组建,这一切,都让人欣喜。 (记者张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