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宿迁两位花季少女传承苏北琴书

更新时间:2017-01-09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如果说京剧是“国粹”,那么,苏北琴书就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市粹”,因为苏北琴书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昨天,在宿迁老艺人陈锦荣的家,记者看到她正在向两名弟子传授苏北琴书的表演技巧,两位花季少女一个唱、一个拉,远远就能听到那悦耳动听的苏北琴书。

QQ截图20170109191856.jpg

  琴书有传人师傅很自豪

  站在扬琴前,左手打木板,右手执琴条,纯正的宿迁方言说唱的苏北琴书听起来是那样亲切。这位小姑娘名叫王子怡,家住宿豫区顺河街道,今年15岁,如今是宿豫职中的一名学生。说起自己喜爱苏北琴书,王子怡露出了纯真的笑容。“我奶奶和我姑姑就喜欢听苏北琴书,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她们唱,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王子怡说,在她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陈锦荣老师到学校里挑选学员,一眼就看中了她,她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和陈锦荣学唱苏北琴书的。“我爸爸是大酒店的电工,母亲是家庭主妇,上小学时家人要求我以文化学习为主,学苏北琴书不到一年就搁置下来了。”王子怡说,从今年放暑假开始,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又继续跟着陈锦荣老师学唱苏北琴书。“这孩子长得漂亮,嗓子也好,入门很快,演唱起来字正腔圆,表演落落大方,她已经几次登台演出了。她和我另一位弟子李苏皖搭档,参加了宿迁市首届曲艺大赛,10月25日预赛进入决赛,26日决赛获得优秀演出奖和作品奖,演唱的曲目是我创作的《文明礼仪宿迁人》。”面对这两个热爱宿迁曲艺艺术的弟子,陈锦荣很是自豪:“传统曲艺苏北琴书能有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老艺人最大的心愿。”

  少年有理想 想唱出国门

  问及如何传承苏北琴书,王子怡认真地说:“陈锦荣老师虽然年过花甲,她把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苏北琴书艺术的演绎、保护和传承上,她的艺术青春永远年轻。苏北琴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年轻人对传承宿迁曲艺形式义不容辞。我要把苏北琴书进一步发扬光大,争取唱到全国,唱到全世界。”

  陈锦荣的另一位弟子名叫李苏皖,家住泗洪县青阳镇,今年16岁,如今是宿迁卫校的一名学生。王子怡在演唱时,李苏皖负责拉坠胡伴奏。如今成了“黄金搭档”。“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我参加了宿城区团委组织的文艺演出,我本来是跳舞的。那天看到陈老师演唱苏北琴书特别好听,我就找到陈老师,想跟她学苏北琴书。”李苏皖笑着说,陈老师看她如此喜欢苏北琴书,又得知她会拉二胡,于是就答应收她为徒。就这样,从今年暑假开始,李苏皖就和王子怡一起,共同跟着陈锦荣学苏北琴书。“暑假期间天天学,平时都是利用双休日来陈老师家学,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两个曲目,像参赛的《文明礼仪宿迁人》,还有《三十二怕》,这些公益宣传段子我们都学会了。下一步,陈老师还要教我们一些传统段子。”李苏皖说。

  演绎大半辈 师傅有成就

  说起恩师陈锦荣,王子怡和李苏皖都说很崇拜,她们都想从陈锦荣这里,学到更多的表演艺术。陈锦荣1954年出生于我市的一个曲艺世家,自小就继承母亲的事业,成为苏北琴书的第七代传承人。她原为宿迁曲艺队苏北琴书演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从艺几十年荣誉颇丰,2010年被宿迁市授予“苏北琴书优秀人才”,2012年被宿迁市授予“苏北琴书传承人”,2014年,她个人的苏北琴书斩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锦荣幼年热爱苏北琴书艺术,9岁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多种乐器,11岁开始学唱琴书唱段,12岁便能随母亲一起登台演出,从此步入苏北琴书的艺术殿堂。她边唱边学,边学边唱,逐步成长为苏北琴书的一名优秀演员。“我学了有几百场历史书目,有《大版月塘》、《无颜春秋》、《秦始皇兵吞六国》、《小龙袍》、《战军山》、《大明英烈》、《五老会七侠》这些长篇书目;有《雷宝铜投亲》、《白绫记》、《王天宝下苏州》、《双换亲》、《罗成打擂》、《张廷秀赶考》这些短篇书目;还有《五雷报》、《刘凌醉酒》、《刘二姐算卦》、《小寡妇改嫁》、《朱买臣休妻》这些历史小段。近年来,我还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编写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宿迁文明20条之类的公益宣传段子。”陈锦荣说,由于自己对苏北琴书的酷爱,对艺术的苦苦追求,对于人生艺术中遇到的困难始终没有退缩过。

  他乡有琴书 源于咱宿迁

  “苏北琴书是我们宿迁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能有年轻人热衷于学习,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有义务教她们,让这门艺术永远地传承下去。”陈锦荣介绍说,苏北琴书也叫宿迁琴书,民间习惯称之为“打扬琴”或“打蛮琴”。这门艺术形成后,北向山东,西向安徽,东向淮阴、连云港等地区扩散。到抗战前夕,苏北琴书的长篇书目发展到60多部。在演出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脚梆”,即一人表演、自拉坠胡、脚踏木梆击节伴奏,发展为两个人搭档演唱,一人拉坠胡、一人击琴打板对口说唱。两个人表演大多是男女搭档,俗称“鸳鸯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琴书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很重视。1957年全国曲艺调演中和曲种普查中,原师承于宿迁苏北琴书的各地琴书都以其所属地区而命名,鲁南则称山东琴书、皖北则称安徽琴书,徐州则称徐州琴书。从传承谱系中可以看出,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州、鲁南、皖东北一带琴书艺人系宿迁第一代琴书艺人李义成的传人。另据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吕剧音乐研究》中记载:琴书最初流行于淮河中下游,1886年诸城县艺人朱西太到江苏宿迁学艺,带回了《洞宾戏牡丹》发展了山东琴书。由此可见,山东琴书也源自宿迁的苏北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