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梅花大鼓,一段唱词曾跟师父学了三年

更新时间:2019-07-14 文章作者:肖明舒 信息来源:快悦读公众号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作为击节乐器,大鼓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最初用于军旅和祭祀,后来用于歌舞与戏曲曲艺。

大鼓作为传统曲艺形式,汉代时就有雏形,宋代开始兴盛,“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这首题为《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短诗,正是鼓书艺人巡演乡间的真实记录。

明清时期,鼓书艺人遍布市井巷陌,甚至走进深宅大院、宫廷王府。《红楼梦》里贾府举办节庆寿诞娱乐活动,也曾出现过说书艺人的身影。

作为鼓书、鼓词、鼓曲的大鼓种类繁多,它们多以地域命名,几乎每个省区及文化古都都有,也有以配器和演唱特色命名的,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京韵大鼓、五音大鼓、木板大鼓等。历史悠久并已定型的鼓书,大都列入国家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派梅花大鼓就是其中之一,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派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

金派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

“梅花大鼓的得名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梅花大鼓起源于清代子弟音乐,最初是因为两位名叫玉祥和玉瑞的八旗子弟的书斋斋号为“梅花馆”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它因演唱者击打鼓板,并用三弦、四胡、扬琴、琵琶等乐器伴奏,五样乐器像梅花的五个花瓣,因而定名为“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是从北京传入天津的曲艺项目,最初是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20世纪初盛行于天津。它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时称梅花调,初称清口大鼓、北板大鼓。

据梅花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博介绍,梅花大鼓的得名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梅花大鼓起源于清代子弟音乐,最初是因为两位名叫玉祥和玉瑞的八旗子弟的书斋斋号为“梅花馆”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它因演唱者击打鼓板,并用三弦、四胡、扬琴、琵琶等乐器伴奏,五样乐器像梅花的五个花瓣,因而定名为“梅花大鼓”。无论何种原因,以“梅花”命名大鼓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张博从小生长在老城厢,伴随着街坊四邻家收音机或电视中传出的相声、评书、戏曲声长大。说到和曲艺结缘,最初是由于他对评书的热爱,“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爱听广播里的评书和相声,可是播出时间和我喜欢的动画片冲突,于是,我就干脆调好录音机的录制模式,在我看动画片的时候把广播中的评书录下来。”

有一次,看完动画片后,张博打开录音机听评书,结果惊奇地发现,磁带上除了录制的评书之外,还录制了一段名为《大西厢》的京韵大鼓,“人人都说西厢好,果然幽雅非比寻常。清水脊的门楼儿安着吻兽,两边有两溜拴马桩。上马石、下马石分为了左右,铁丝儿的灯笼挂在中央……”

时至今日,张博还能将这段唱词流利地背诵出来,他说,听到这段唱词后,他就迷上了传统曲艺,“当年,也说不出它哪里好,只是听到时就会被深深吸引,以至于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他回忆。

“梅花大鼓是一种伴奏性极强的曲艺表演项目,演员演唱时,一手打板,一手打鼓。在传统曲艺中,梅花大鼓属于比较难学的一门鼓曲,演员需要熟练掌握鼓套子

后来的日子里,课余或是放假时间,张博的足迹遍布天津的剧场听评书、相声和曲艺,中华曲苑、燕乐、长寿园、名流茶馆、长虹等地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每天穿梭于这些剧场中,竟然比平日上学还要忙碌,伴随着这种忙碌的是他听到好段子后内心的满足感。

“听得时间长了,光听就不过瘾了,总想上台唱一唱。”一次在长寿园,张博壮着胆子上台唱了一段刘派京韵大鼓《单刀会》,那段唱词难度大,即便是专业演员学起来也不容易。张博的演出得到了好评,也增强了他学习曲艺的信心。

2003年,在曲艺前辈李健英老师的引荐之下,张博和师弟佀童强师从金派梅花大鼓传人刘嘉昌老先生,开始了梅花大鼓的学习之路。

金派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

金派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

金派梅花大鼓的创始人是曾被誉为“梅花鼓王”的金万昌,他创立的“金派”和卢成科创立的“卢派”是传统梅花大鼓的两大流派。

张博说,在这两个流派中,他学习的金派梅花大鼓以唱腔传统正宗闻名。具体说来,梅花大鼓是一种伴奏性极强的曲艺表演项目,演员演唱时,一手打板,一手打鼓。在传统曲艺中,梅花大鼓属于比较难学的一门鼓曲,演员需要熟练掌握鼓套子。

所谓鼓套子,就好比我们听音乐时的间奏,鼓套子中,需要打出七种音才行,分别是:清、浊、劈、点、扣、中、边,这七音的演奏对于演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博说,为了做到打板匀和、打鼓稳健,除了师父教,还要勤学苦练。当年学艺时,家中的桌椅板凳都是他用来练习的用具。

“在教曲的过程中,他会把孩子们在生活中看的动画片编成单弦的插曲,孩子们学得特别有兴趣。对此,他说:“辞藻并不重要,只要孩子们喜欢,通过内容记住了曲子,待到他们长大了,理解了传统的唱词,就能把这门曲艺传下去”

梅花大鼓除了鼓套子难学之外,还不像京韵大鼓的唱词那样平铺直叙,普通人都能听懂演员唱的是什么,梅花大鼓由于是曾经流行于上流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唱词相对文雅,如果要听懂,观众要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学功底才行,而这也是这个曲种不易被人掌握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演唱中,它还有“字少腔多”的特点,有时一句之中有好几个唱腔,因此不易掌握。张博回忆,曾经的一段《大观园》,他跟着师父学了三年之久,“有时候仅仅一个字,师父就要教上好几节课,比如如何换气,如何唱出来吐字才能清楚,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演示。”

“吐字归音,如何用气、换气,都是需要慢慢磨练才能练成的,师父教得认真,我们学得努力,渐渐掌握了梅花大鼓的演唱技法和唱段。”师父去世后,张博和师兄弟肩负起梅花大鼓的传承重任,作为年青一代的传承人,对于梅花大鼓张博有一些忧虑之处。

虽然梅花大鼓传承到今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它存在节奏较慢的问题,并不被很多年轻人所接受。

不过,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就在今年,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全堂八角鼓——长安曲艺汇”,他演唱的《目连僧救母》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剧场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还有一些观众没买到票,一直等在剧场外,直至演出结束。火爆的场面让张博看到了观众们对于传统曲艺的热情,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传承这门艺术的信心。

在演出的同时,张博也会教一些孩子唱曲。

对于孩子来说,梅花大鼓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他就从单弦教起,为孩子们传授曲艺的基本功。在教曲的过程中,他会把孩子们在生活中看的动画片编成单弦的插曲,一段唱起来大约三分钟,孩子们学得特别有兴趣。

对此,他说:“辞藻并不重要,只要孩子们喜欢,通过内容记住了曲子,待到他们长大了,理解了传统的唱词,就能把这门曲艺传下去。”这也不失为传承传统曲艺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