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徐州琴书三弦和丝弦的形成

更新时间:2015-10-06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一)三弦

        徐州历史上有“五省通衡”之称,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人们在劳动作息时随意唱着当地的民歌民谣、劳动号子或从外地学来的“南腔北调”,渐渐的使徐州一带小曲丰富起来.明代散曲作家陈铎,今徐州邳州县人,毕生潜心于散曲的创作和演出,编写了大量的曲目,为徐州地区日后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徐州知府件国弼主持兴办了社会慈善机构育婴堂,被收容者多为盲童,除教授一定的历史知识外,主要学习演唱。所唱曲目一方面来源于徐州当地的民歌小曲.另一方面来源于当时面世的小曲刊本《丝弦小曲》、《百戏竹枝词》、《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多》、《山里梅花》等。常用曲牌有【叠断桥】、【凤阳歌】、【满江红】、【湘江浪】等。育婴堂的艺人学成后便沿街卖唱,或为商贾等唱堂会,因表演者多为盲人,观众称之为“先生”、“瞎先生”,因演唱时表演者自弹三弦,观众称其表演为“三弦”,也叫“瞎腔”.艺人们手持三弦、手板,三五个或更多为一个整体,以唱为主,演为辅,演唱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曲目有《小寡妇上坟》、《骂猫》、《大据缸》等。

(二)丝弦

         因艺人们的流动性较大,人员较多,经济收入和生活上出现了困难,晚清时期一些较大的班子经过协商自行解体,原来的多人搭班分摊或自由结合成双人档、单人档演唱夫妻、姐妹、兄弟、父女搭档等便随之产生了。单人档一人坐唱(手操琴、脚蹬梆)、二人坐唱一人主操琴,‘另一人打板.由于此时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坠胡所用的弦由真丝捻制而成,观众把这种演唱称为“丝弦”如伴奏乐器中出现了扬琴,观众把这种扬琴伴奏的丝弦称为:“唱扬琴”或“打扬琴”。

         此时“丝弦”以由”三弦”阶段的单曲演出变成若干曲调联曲演出。如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的‘荐诸葛》、《火烧赤壁》等十多个段子,艺人们将这些同一题材的段子串在一起,叫做“以人串书”这使大量的中篇书月不断产生,其中有些中篇书目后来成为徐州琴书最重要的保留书目。如《王天宝下苏州》、《双锁柜》等。

         清末民初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曲牌已发展带近百个,如增出【双叠翠】、【剪靛花】、【银纽丝】、【鲜花调】等。这个阶段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艺人,并各有特技。如孙玉清演唱老妇人惟妙惟肖,罗振龙擅长刻画青年妇女的音容笑貌,曹成平插科打浑令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