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到徐州,听琴书

更新时间:2015-10-06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一到江苏徐州,我就向当地朋友打听,晚上是否有民俗文化表演的去处?朋友告诉我,滨湖公园新天地有一个曲艺茶馆,可能会有。我去看了徐州琴书,虽三个人“一台小段子”,靠了一台扬琴、一把三弦和一把雷琴,加上坠子、手板等打击乐器,就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啧啧称赞。

  徐州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的”等,源于明代小曲。明代散曲作家陈铎(1488-1521)就是下邳(今邳州市)人。陈铎被教坊弟子称为“乐王”,后辞官归里,潜心于散曲的创作和演出,对当时小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曲在明嘉靖年间广为流传,是徐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艺术品种之一。它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被称为江苏省的三大曲种,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合称为中国三大琴书。2006年6月,徐州琴书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唱扬琴”(用扬琴伴奏的丝弦)曲牌多,难学难唱,伴奏时乐器也较多,对创作的新书目装腔难、伴奏难,于是艺人们在演出中,经过长期的筛选、改造,终于把原演唱的曲子凤阳歌、垛子板结合起来,作为演唱的主要曲调。

  抗战时期,徐州琴书已被听众广泛地称为“打(唱)扬琴”,标志其完成了从联曲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形成了现在徐州琴书的板式,产生出一批为徐州琴书保留至今的长篇书目,使徐州琴书进入成熟期。   琴书作为曲艺曲种名称出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民国三十年(1941)夏历二月初二,邳县老艺人殷回昌等在山东济宁收徒拜师,确立宗派,树立门户。族谱上写道:“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剧场又添琴书一界人……”。

  从“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可见琴书已流布非常广泛了。这时虽然出现了“琴书”,但听众仍称之为“唱扬琴”。

  “文化大革命”后,徐州琴书演出团队开始恢复。1978年12月,徐州曲艺团重建。1979年至1980年,徐州市文化局、丰县文化局分别举办曲艺学习班,魏云彩教授的张巧玲、蒋立霞成为其中的突出代表。1983年4月,徐州市戏曲学校与徐州地区戏曲学校合并,成立徐州戏曲学校,保留琴书专业。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徐州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十余次组织含有琴书的曲艺汇演及琴书专业的调演,促进了一批优秀演员和书目的产生。

  在曲艺界,曾流传有“一张唱片救活了十几个厂家”的故事。

  1984年,徐州琴书艺术家崔金兰、孙成才、朱邦侠、崔金侠、魏云彩等应中国上海唱片社邀请,录制了中篇琴书《王天保下苏州》等唱片,一时掀起大范围的琴书热。几十万听众争相抢购唱机、唱片,徐州无线电三厂、上海川沙无线电厂等都因此摆脱了困境。

  当时,徐州城乡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围着唱机听徐州琴书的动人场面,许多商户也用播放徐州琴书取代了港台流行歌曲,招徕顾客,由此足可见乡土艺术的特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