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你方唱罢我登场,非遗传承有妙招

更新时间:2015-10-25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说宿迁,唱宿迁,咱宿迁好山好水好田园呐……”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苏北大鼓传承人刘汉飞老人的家里时,刘老正在教学生敲苏北大鼓,“什么时候唱,什么时候打鼓,什么时候打板,节奏都要统一。”

  作为苏北大鼓的第八代传承人,75岁的刘汉飞靠着一面鼓、两个月牙板,把苏北大鼓唱响了大半个世纪,他整理的作品被制作成唱片、磁带、VCD光盘,出版发行8000多万张。

  苏北大鼓俗称“唱大书”,始于清代中叶,是以宿迁方言为基础的说唱曲艺形式。其唱词严谨,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说白更是讲究喝、顿、缓、急,上下句对称。然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人越来越少,苏北大鼓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如今,传承和保护苏北大鼓成了刘汉飞生活的重点,他一边忙着发掘整理苏北大鼓曲目,一边忙着开班带徒,一边还忙着新创作。

  “苏北大鼓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有更多人能多了解、保护、传承。”宿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陈星星告诉记者,在学校看了演出后就开始对苏北大鼓感兴趣,已经在刘老家学习了两个多月。   看到学生喜欢学,刘老很开心。“大鼓是曲艺的一种,曲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能消亡,要靠他们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刘汉飞的老伴张银侠是苏北琴书的传承人,为了更好地将苏北琴书传承保护下去,她创新性地把淮海戏、泗州戏、豫剧等优美唱腔揉进了苏北琴书唱腔中,并善于运用“打花舌”的特技,让人听起来精神振奋。

  苏北琴书民间一般叫“打扬琴”,也叫“宿迁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苏北宿迁地区。

  作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苏北琴书的传承人,张银侠和老伴一起开班教学,希望能把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发扬下去。

  “只要有学生来学,我就教,总想着能把我这一生所学的都教给他们才好呢。”

  除了“苏北琴书”、“苏北大鼓”等传统戏曲,“郝氏泥塑”这样的手工技艺也在小学课堂里不断被传承下去。

  郝钧,是“郝氏泥塑”的第三代传承人,他通过长期探索研究,创作出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泥塑作品,并自创了“搓印摔拉以手为模,捏按挤压以指达意”的八字捏塑技法,他还把泥塑的历史、工艺、技巧等详细地编写进了教学课本,通过到学校教学,培养孩子们动脑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

  “泥塑不仅仅是项手艺活儿,它还包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做泥塑可以引导学生们用不同视角观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维限制,动脑又动手,从而让他们得到全面的锻炼。”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有苏北大鼓、柳琴戏、淮海戏、苏北琴书等14个项目进入中小学开展传承,共有学徒1万多人。不仅如此,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市还将于5月1号正式施行《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就如何进一步明确保护单位、传承人职责和传承保护方法等进行详解,将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