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柴门第20代传人-王秀梅

更新时间:2016-02-19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王秀梅(下简称王女)1969年出生,邳州连防乡艾山村人,是王作迎的长女,自幼跟随父亲四处卖艺.耳濡目染,8岁开始随父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精通扬琴、脚梆、手扳等乐器,唱腔质朴、甜美。

       初中毕业后随父亲(王作迎)一起唱琴书,学会许多短、中、长篇书目。

       84年进邳县洋琴尉团.剧团解散后与惠中刚成家.开始民间职业艺人的生活。

       惠氏夫妻二人都是从小学艺,又得到王作迎的精心传授.二人诬拥有舞台演出的经历与经验,很快 l勰就在邳州、徐州、鲁南一带打开局面,并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

       惠氏夫妻都唱过洋琴戏,二人在琴书在演出中借鉴洋琴戏的风格,利用双档的优势(扮演多种角色:兄妹、母子、父女、情人、夫妻等):借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而表演生离死别、时而破镜重圆、时而插科打诨),用逼真的神态、多变的声调、丰富的感情吸引了大批观众。

惠中刚、王秀梅.jpg

惠中刚、王秀梅夫妇在演出

        87年三州书会(苏州、扬州与徐州的曲艺会演)徐州文化部门邀请惠氏夫妻参加,他们与徐州的表演艺术家魏云彩、张巧玲等同台演出,其演唱的琴书《分家》(新创作短篇琴书书目)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2009年夫妻俩应徐州市文化部门之邀参加第六届江苏省曲艺节,其节目《争灯》(又名《夫妻争灯》,短篇传统书目)获得优秀表演奖

       惠氏夫妻婚后常年在外演出,他们经常骑自行车带上乐器赶会、赶集撂地摊或是在书场里唱琴书,为了方便演出他们96年购置了摩托车,2004年又购置了摩托三轮车

       夫妻俩一年中往往有300天不在家,孩子则托付给双方父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惠氏夫妻的演出相对集中于城市。

       97年麦收后惠在徐州故黄河沿唱琴书,唱了3个月的《大红袍》,平均每天的收入能有100多元,晚上他们住西阁街的小旅社(包房,一月150元)。

       由于他们在徐州一带的名气较大,慢慢他们开始应邀参加一些徐州市内或周边地方的红白喜事民俗活动。

       这些年来,王家班社的成员走遍了徐州附近的二堡(发“铺”音)、三堡、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屯、十五里桥、二十五里堡等地。

     三、王家班社的演出纪实 2009年8月3日,王家班社应邀到徐州铜山县柳泉镇套里村一户李家老太太的葬礼上唱琴书,邀请他们的是一家民间乡村乐队(王家班社的长期合作者,此家乐队班子的成员原是徐州市有名的马庄乐队的演员),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农村的民俗活动在演出中要兼顾老中青三代,所以民间乐队的艺人表演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歌舞类的节目,王家班社的惠氏夫妇则为中老年人唱琴书。

     王家班社日常演出书目基本都是以传统书目为主,婚丧嫁娶等活动往往用短篇或是抽取中长篇书目中的片段演唱。

    本次演出虽是丧事,但却是喜丧(徐州地区70岁以上去世为喜丧),在喜丧上唱书书目不受限制,惠氏夫妇选定唱《马前泼水》和《王天宝下苏州》。

     8月3日午后惠氏夫妇就驾驶着自己的摩托三轮车带着伴奏乐器从邳城镇出发,大约行驶了2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套里村(徐州到套里村约有30公里,笔者驾车1个小时才寻觅到套里村)。

    李家人安排民间乐队成员和惠氏夫妇吃了晚饭,并用地产的红杉树香烟(9元一包)招待男艺人。

    饭后民间乐队的唢呐手就响亮的吹起来了,隔一里路都能听得见。

    舞台是由民间乐队的客货两用车(一辆6座解放车,型号为CAl026LF)放倒两边和后边的车厢挡板在上面搭一块大的木板而成,灯光也就是舞台的正前上方挂着的一个镁管灯,虽然简陋但是却初具舞台的气息了。

     惠氏夫妇就在舞台下候场,王化了淡妆,惠与王穿着日常服装。

    蚊子在四周飞来飞去,一群小狗在台下窜来窜去,不远处搭起的丧棚里许多人在吃晚饭,酒气、肉气不断随风传来。

    惠使用的乐器是2004年在山东郯城订做的,花了1200元。

    王秀梅使用的是77年买的扬琴,2排码、7路弦,音域有3个八度(平时唱琴书一般只用2个八度),琴身比较小。

    在演出时便于携带,当时市价是36元;使用的手板是48元(85年买的)。

     189 晚上20点15分演出开始,首先是民间乐队的歌手进行的歌舞表演,此时观众约有100人,以中老年人和妇女、i儿童为主。
    演出持续约l小时左右底下的观众就开始吆喝要听唱扬琴(即徐州琴书的前身的名称)。      21点惠中刚给坠琴调音,2l点25分惠氏夫妇的演出开始,场下一片欢呼。
    演唱的第一个节目是短篇书目《马前泼水》,惠坐在舞台的右边,手持坠琴,王站在左边,左手执手板、右手敲扬琴。
    开场音乐是一段长达2分钟精彩的大八板,惠拉坠琴,王敲扬琴,打手板。
    前2旬是慢板乐句,第3句陡转快板流水,此时王手板高举过头,以有板无眼的拍节进行演奏。     最后一句的音符落在板上,立刻有个休止,然后转入唱腔的前奏过门。     故事开始展开,在演唱中以惠主唱,还兼说叙事性大段白口;进入人物对唱、对话时,王才进入女角色与惠对唱、对白(徐州琴书中俗称接口)。     唱词与对自的语言极具徐州地方特色,《马前泼水》中崔氏的对白“这回可辣谗了”(这回可解馋了),张石匠的唱词“把家产咧了(发“了解”的“了”音,意即把家产都吃光了)了”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演唱中惠氏夫妇突破了传统徐州琴书双档演出表演成分较少的局限,效仿洋琴戏戏剧程式化的动作,把原来简单的神态和手势发展成复杂的形体表演,使琴书的演唱更加生活化,与观众更加贴近。     通过唱词、对白与表演惠把一个怕老婆、自嘲自讽的穷酸书生朱买臣,王把一个好吃败家的崔氏演绎得栩栩如生,不断得到台下的喝彩。
    在演出中最出彩的应该是惠的坠琴演奏,坠琴琴身长,把位距离大,上把位为隔指演奏,不便演奏密集音符和大音程跳动,但是惠却可以用很快的速度演奏一串的同音反复,最妙的是惠根据情节需要,可以用坠琴拉出疑问、应诺、惊叹、哭笑的喜剧效果,据说目前会用坠琴拉出这种效果的民间艺人已经很少了。
     《朱买臣休妻》表演了46分半钟,台下的观众还不过瘾,叫着“再来一段”。
    惠氏夫妇推托不过,休息了5分钟,惠抽了一颗烟,喝了些水。
     22点15分,惠氏夫妇接着又表演了《王天宝下苏州》中的一段《闹店》,此时台下的观众还有约30人,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老人。
    《闹店》表演了l小时12分,演唱期间,王数次侧过头清嗓,并伴有5、6次的小声咳嗽。
    唱完这段时已是23点27分。
    演出结束了,可是那些老观众还是意犹未尽。
    惠氏夫妇晚上共唱了2个段子,约有2小时,中间只休息了5分钟。
     惠氏夫妇被邀请吃些宵夜,由于回程太远,他们晚上就被李家人安排在套里旅游区的旅馆休息了。
    这晚的收入是每人200元。
     四、王家琴书班社目前的境遇 王家琴书班社是职业化民间艺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卖艺所得。
    王作迎家里虽有几亩地,但也仅是在农忙时间回去帮个忙而己,而惠氏夫妻已经买下城镇户口,手中更无土地可言,所以他们只有靠卖艺唱书来赚钱     由于在徐州颇有名气,所以经常有人慕名而来邀请他们去唱书,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也请他们去参加,除此之外他们他们就自己寻找演出场所撂地摊或蹲地演唱。     由于演出的规模或其他原因,王家班社的组班灵活,可分可合,他们以前每年在外演出300天左右,90年代中期的行情基本上是每天大概可以收入100元左右;现在由于琴书市场的萎缩,基本己没有蹲地或撂地摊的演出的机会了,在外演出的日子也缩短到每年20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