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鼓网
加入收藏

琴书艺人高尚雷 人送外号“老少迷”

更新时间:2016-04-06 文章作者:管理员 信息来源:徐州琴鼓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

详情介绍

       高尚雷,牡丹区黄堽镇前高庄村人,1964年,还在上小学的他就爱听山东琴书,往往是师傅在屋里教唱,徒弟们没有学会,高尚雷这个编外徒弟反倒唱得有板有眼了。这让教唱琴书的刘明朋惊讶不已。14岁的时候,高尚雷便正式拜刘明朋为师,随其学习山东琴书,并经常得师爷刘崇峰的指点,这让他技艺大增。1972年,21岁的高尚雷参加了曲艺队,演出了《林海雪原》、《解放丰宁县》、《徐秋影案件》、《雷锋参军》等一批剧目,唱响了黄河两岸。

xin_181210230838515318915.jpg

  琴书艺人高尚雷老师在即兴表演 人送外号“老少迷”

  文化馆长亲赴菏泽邀请,赴滑县演出23年

  1976年,河南省滑县文化馆馆长亲自来到菏泽,邀请高尚雷去滑县演出,一同演出的人员里还有高贤雨、高宗、乔丽英等。这次赴滑县演出,可谓是异常成功,所到之处,人山人海,每次出场都是上万观众,无不拍手叫好,人送外号“老少迷”。在滑县四间房演出的时候,一听演出开始,男女老少都顾不得吃饭,拿起板凳就往外跑,连续两个月的演出,让高尚雷的名声越来越响,这也让文化馆馆长开始对他动起了“小心思”。

  滑县文化馆长馆长对他说:“尚雷,滑县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你的戏,我看你还是把户口迁到滑县来吧,参加咱们滑县说唱团。”高尚雷应允了,这一答应就是23年,直到1999年他才将户口迁回菏泽老家。在滑县文化馆的日子,也是高尚雷最为得意的时候,当时他自编了一部传统剧目《薛刚反唐》共七部,至今河南各路艺人皆是演唱的这一部。

  在滑县演出的时候,高尚雷碰到了一个孩子没爹没娘、孤苦伶仃,见了他就跪在地上拜师,高尚雷问了其家庭境况,顿生怜悯之心,就收了下来。高尚雷的这名徒弟叫申占芹,现在已经娶妻生子。申占芹多次对师傅高尚雷说:“没有师傅,就没有我申占芹的今天,我一辈子忘不了你。”

  因唱得好,八旬老太非要认他做干儿

  2001年,高尚雷到梁山张坊演出,那里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设施齐备,高尚雷一班人就在这里给张坊村民整整演出了一百天的时间,场场爆满。

  一天,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剧团,当着村干部的面对高尚雷说:“不听你的戏,真是没法活了,端起碗来,碗里是你,耳朵里‘嗡嗡’的,全是你的戏。今天当着村干部的面,我给你这一千块钱,你给我磕个头,我算是把这干儿子认下了。”这一下,可把高尚雷弄晕乎了,他想,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有儿有孙,咋能又认个干娘呢?他就对老太太说:“大娘,你喜欢我的戏,我就经常来给大伙唱,不用担心听不到。”

  有了这段经历,高尚雷又多次到张坊演出,满足了这里的老百姓需求,还根据村干部的事迹编了一部《党的好书记》,出演过多次,这里的老百姓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改编自编传统剧目多部,获名家赞扬

  高尚雷说:“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唱老百姓爱听的戏。”改革开放以来,高尚雷改编和演唱了很多传统剧目,其中有《包公案》、《施公案》、《薛唐传》、《罗通扫打》、《金镖黄天霸》、《二十四孝》、《王天宝下苏州》、《杨家将》、《胡魁卖人头》、《水浒传》、《三国演义》、《烈女传》。其中,根据听众要求,他又改编了《烈女传》,由原来的一万多字,改编成三万五千多字,成为长篇曲艺剧目。改编后,高尚雷拿着自己的剧本找到了菏泽学院教授何淑淦先生审阅,得到何先生的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国家人文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剧作家吕厚隆先生看到这个剧本后,赞不绝口。吕先生认为,唱词严谨有序,对韵工整,剧中情节高潮迭起,催人泪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难得的新编的传统曲艺剧目。

  2003年,高尚雷在菏泽电视台演出时受到市领导的表扬。高尚雷说:“我就想利用琴书这个传统曲目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好,更幸福,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